我国首次发布远洋鱿钓产业发展报告
7月6日,《2022中国远洋鱿钓产业发展报告》在浙江舟山发布,这是我国首次发布的远洋鱿钓产业发展报告。
当日上午,2023舟山•中国鱿鱼产业大会在舟山举行。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舟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徐仁标、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张显良、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大海在会上共同发布了《2022中国远洋鱿钓产业发展报告》,中国远洋渔业协会秘书长赵钢作了发布说明。
《2022中国远洋鱿钓产业发展报告》主编单位为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和上海海洋大学,全文13000余字,历时5个多月,由7家参编单位共同编写。
(相关资料图)
当日,舟山市人民政府还与上海海洋大学签订了《关于远洋渔业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
我国首次发布远洋鱿钓产业发展报告
舟山市人民政府与上海海洋大学签订
《关于远洋渔业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
我国首次发布远洋鱿钓产业发展报告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促进我国远洋鱿鱼和秋刀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下,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上海海洋大学,共同联合浙江省远洋渔业协会、山东省远洋渔业协会、福建省远洋渔业发展促进会、广东省远洋渔业协会和舟山市远洋渔业协会首次编写了《2022中国远洋鱿鱼产业发展报告》。
该报告共包括产业规模、远洋鱿钓(秋刀鱼)捕捞、远洋鱿鱼加工、鱿鱼市场贸易、产业推广、国际渔业治理与履约、远洋鱿钓管理体系与行业自律、展望等八个部分,对2022年我国远洋鱿鱼、秋刀鱼舷提网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产业规模已跃居全球前列,鱿鱼年产量连续10多年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鱿鱼行业在规范管理、国际履约、科技支撑、市场拓展、产业链建设、行业自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
一条“鱼”带动了千亿产业链
在产业大会上,专业会议、高端论坛、产销对接、展示展览、预制菜研讨、厨艺比赛和鱿鱼特色推介晚宴、海鲜烧烤音乐节等活动为一体,“小”鱿鱼带动了大产业,“小”切口撬开了大场景。
鱿鱼富含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但要吃鱿鱼,就得去南半球的秘鲁、阿根廷外海的捕捞点,用独特的“鱿钓”技术,把捕捞的鱿鱼运回来。茫茫大海,鱿鱼会出现在哪儿?用什么方式捕捞?这就要从上海海洋大学的“鱿鱼教授”说起。
1989年,在上海海洋大学王尧耕等一批远洋鱿钓先驱带领下,首次派遣“浦苓号”在日本海开展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探索和光诱鱿钓技术试验并取得成功,实现了中国远洋鱿钓业“零”的突破。王尧耕也被誉为“中国鱿钓之父”。
“浦苓”号实习船
1989年,在王尧耕等先驱带领下
“浦苓号”赴日本海成功完成试捕任务
经过上海海洋大学几代教授的努力,在前辈们打下的基础上,上海海洋大学陈新军团队再接再厉,开发了大洋性鱿鱼新渔场发现与资源认知新技术,在全球发现了4个鱿鱼新渔场。
为了向鱿钓船及时到达、精准捕捞提供信息支撑,陈新军团队还完成全球9个海域30年鱿鱼资源调查分布图,创建了鱿鱼栖息地模型和鱿鱼资源分布预测图。他们自主开发的鱿鱼渔情近实时预报系统准确率普遍超过80%。陈新军本人也被业内戏称为“鱿鱼大佬”。
上海海洋大学陈新军教授指出
“科技创新”是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已从当初日本海单一渔场扩展到西北太平洋、中东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和西北印度洋等海域,产业规模跃居全球前列,鱿鱼年产量连续10多年居世界第一。
多年来,上海海洋大学也为我国鱿鱼行业在规范管理、国际履约、科技支撑、市场拓展、产业链建设、行业自律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撑。我国从2020年起,在中东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部分公海海域实施自主休渔措施,2022年新增西北印度洋公海海域,认真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公海鱿鱼资源。
这里还有座“鱿鱼科技小院”
7月6日,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与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剑共同为“浙江舟山鱿鱼科技小院”揭牌。
浙江舟山“鱿鱼科技小院”揭牌
2022年8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三部门发布“支持建设科技小院名单”。上海海洋大学位于浙江舟山的鱿鱼科技小院,成为中国远洋渔业中唯一一个入选的科技小院。
在前期基础上,鱿鱼科技小院已培养了10名本科生和1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2人在舟山就业,对当地企业进行捕捞技术指导、履约问题指导、企业管理指导30余次。
科技小院将基于学校和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在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合作基础。进一步巩固、深化政、产、学、研一体的远洋渔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与远洋鱿钓生产实践相结合、与远洋鱿钓渔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相结合、与远洋鱿钓渔业产业提质增效相结合,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现代化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标签: